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50806000059-260202

 

躉售物價(WPI)是上下游廠商進、出貨的交易價格,係綜合出口、進口及國產內銷三類物價指數而成,其中既反映了廠商的進貨成本,當然也反映了出貨的價格。

今年以來躉售物價的下滑,甚至7月跌9.98%創71個月最大跌幅,究竟是出貨價格跌的太厲害?或進貨成本降得較多?答案很明顯,是進貨價格大降所致,以7月而言,進口物價跌14.3%,而出口物價僅跌5.6%。

 

近期政府常為出口衰退而憂心不已,甚至不少人把出口衰退的矛頭指向油價大跌,認為正是油價大跌導致石化、塑橡膠價格也跟著跌,以致台灣出口連月衰退。這個論述看似有理,其實不然,因為它忽略了上半年進口物價下滑所帶來的生產成本降低、消費者剩餘增加的好處。

眾所週知,出口物價跌得少,進口物價跌得多,這是貿易條件(TOT)的改善,對一國經濟是有利的,代表一單位出口品所能換回的進口品正在增加。

在原油、榖物、金屬等農工原料行情走跌之下,今年前七個月進口物價跌幅是出口物價跌幅的2.8倍,貿易條件改善如此明顯,這一波油價下跌對我國的助益,不言而喻。

那麼,擺在眼前明明是出口衰退、經濟成長下修,這又該怎麼說?這顯然是國際景氣疲弱以致需求不振使然,非關油價下跌。難道油價重回100美元,經濟就可以撥雲見日嗎?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。(工商時報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